教子要嚴
為人父母的,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。但卻不一定都懂得教育之道。在這種情況下,很容易出現(xiàn)不忍責罵,以免孩子鬧情緒;更不愿使用鞭子,恐怕會傷害孩子的情況。
如果患病想治愈,一定要吃針灸。教育小孩也是一樣。沒有一個父母會忍心苛刻親骨肉的,但是,為了教育,有時不得不使用鞭子。
梁大司馬王僧弁的母親魏夫人,教子非常嚴厲。當她的兒子擔任三千兵士的將軍,屯駐在溫城時,雖然已是四十多歲的人了,但只要有稍不如意的地方,就毫不留情地鞭打他(按:鞭打是一種體罰,是嚴教的一種形式。但這一形式,是有害的,是封建專制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)。正是由于她的嚴教,王僧弁才能建立功勛。
另外,也是在梁元帝時,有一個學士非常聰明,但卻過于寵愛孩子,以致耽誤了孩子的教育。每當孩子說出一句比較機靈的話,他就自負地向鄰居炫耀,每當孩子作出錯事時,卻只是說:“現(xiàn)在還小,有一天他會變得懂事的?!苯Y果,這個孩子長大后,十分傲慢,由于觸怒了一個叫周逖的無賴,便被殺死了。
嚴慈相兼北
父母親在孩子面前,應該保持尊嚴,不可與孩子過于親呢隨便,但父母與孩子之間骨肉之情,也不可過于淡漠疏遠。因為,過于淡漠,仁慈之心和孝心不能相互溝通,過于親呢則會造成對父母的不恭不敬。所以古禮規(guī)定,自士大夫以上的人,父母與孩子各居一室,這就是不過于親呢的辦法。孩子不忘對年邁的父母的細心照顧,替他按摩,消除痛癢;父母不忘記關心孩子的成長,給他收拾床鋪,整理被褥,這就是不過于淡漠疏遠的辦法。
寵子無成
北朝時,齊武成帝之子瑯邪王慕容儼,與皇太子是同胞兄弟。生來天資聰慧,很得皇帝和皇后的喜歡,他的衣服、飲食與太子都完全一樣?;实郜q經(jīng)常在太子面前夸獎他說:“這個孩子真聰明,日后必定能有一番作為?!碧蛹次缓?,慕容儼就搬到別宮去住,但在待遇方面依然特別優(yōu)厚,不是其他諸王能夠相比的。盡管如此,太后還嫌對瑯邪王照顧得不夠好。慕容儼長到十歲時,便驕傲放肆,不知禮節(jié),無論是穿的衣服,玩的玩具,樣樣都要與皇帝一樣。
有一次在南殿朝拜,他看見司膳官送新冰塊給皇帝,司園官給皇帝送上新鮮的水果李子,回到宮里后,立刻要求拿一樣的東西來。然而這是制度所不許可的。于是他就在宮中大哭大鬧,說什么:“皇帝有的東西,我為什么沒有?”瑯邪王就是這樣不守本分不知滿足。有心的士人為此而嘆息道:“總有一天會發(fā)生像古時候公叔和州吁那種骨肉相殘的局面?!惫?,后來瑯邪王嫌宰相不順意,就假傳皇帝的詔令去殺他。伯有人來救,就下令士兵嚴守宮門。由于他只想殺死宰相,并無造反之意。所以,當皇帝聽說后親自出來安撫,他便撤兵了。而他最終還是因為這件事,被悄悄地處死在幽巷中。
偏愛的后患
父母喜歡自己的孩子,往往容易偏愛。從古到今由于偏愛成危害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。寵愛聰明的孩子是難以避免的,同時也當照顧到愚昧遲鈍的孩子。父母偏愛孩子,本來是想讓孩多得到一點好處,但也會因此得來更多的禍害。春秋時公叔明以被殺,完全是由于他的母親偏心造成的。漢代的趙隱王劉如遭到毒害,也是由于他的父親過于寵愛他的結果。三國時的劉表亡家滅族,袁紹舉國滅亡,都是父親偏愛的不幸例證。我們一要謹記這個教訓啊!
貴有真才
在梁朝全盛的時候,王公貴族子弟多沒有真才實學。以至于當時的諺語說:“只要會說上車不要跌倒之類話的是著作郎,只要能寫近來身體還好吧的人就可做秘書郎?!边@些貴族子弟,無不熏香衣服,剃光臉面,擦白粉,涂紅脂,坐著帷幔長垂的車子,穿著齒很高的木屐,坐在棋子格花布做成的方形坐褥上,靠在色彩鮮艷絲綢做成的靠枕上,身上系滿各式各樣的裝飾品,出入庭院,悠然自得,遠遠望去宛如神仙下凡一般飄逸逍遙。
但是,到明經(jīng)考試時,都需要請別人來回答策問;在參加三公九卿宴飲時,需要請人代為賦詩。在那個時代,這也算是有用之才。更糟糕的是,自從發(fā)生侯景之亂以后,社會動亂,朝中政局變化無常,量才選官的已不是昔日之親友,當朝執(zhí)政的已不是往日的朋黨。圣人即使穿著破舊,心中充滿有如美玉般的學問。而貴族子弟,根本就沒有真才實學,把他放到社會上也毫無用處。披上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短衣,也就失去了華貴。揭開畫皮,原形完全暴露出來。他們頭腦空空,就像一根枯木;精神滯呆,有如干涸的溪流;只能在戰(zhàn)亂中彷徨,終究難逃餓死于溝塹之中的命運。這就是游手好閑之徒的必然下場。
而那些有學問和才藝的人,無論到何處,都能生活下去。自兵荒馬亂以來,在被俘的人中,貴族子弟的窘態(tài)和有真才實學的人的自立,處處可見。即使百世為貧賤之人,只要知曉《論語》和《孝經(jīng)》,就可以成為他人的老師。相反,出生在千年為宦之家,如果不讀書,那就只好去種田養(yǎng)馬了。由此看來,怎能不勉勵自己勤奮學習的呢!家中若能經(jīng)常保持有數(shù)百卷書,不論過幾代,都不會淪落為低賤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