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認識一個培訓機構的校長。他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做過一個研究。
他發(fā)現(xiàn),一個班上,如果這個學生有足夠好的人緣,為人純良,那么長大后必定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。而那些成績優(yōu)異但有些孤僻的孩子,可能在學校里尚且出色,到了社會之后,除去一部分成為了頂尖的科研人才,剩下的便默默無聞,甚至還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。
因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后,你就發(fā)現(xiàn),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、能力超群的人,不需要比拼情商外,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。而這個人品,與他成長環(huán)境、家庭教養(yǎng)密不可分。
如果說外貌是人的第一張名片,那么教養(yǎng)就是人一生的護身符。
我也有一種感覺是,在我的學生時代,那部分與人為善、彬彬有禮、為人正直、勇敢果斷的同學,無論成績是否優(yōu)異,在踏進社會之后,都混得風生水起。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氣古怪或是伸手打人、張口爆粗的人,多年之后,依舊還是原來的模樣。
其實,到了我們這代人成為家長后,大部分人還是會不經(jīng)意走了父母的老路,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養(yǎng)孩子的能力上,比如什么時候會開口說話,什么時候會走路,什么時候會寫字,什么時候會數(shù)數(shù)。但我們最不能忽略的,卻是在每一段時期,糾正孩子身上最不該有的習慣——自私、任性、刁蠻和暴力。
我特別認同的一句話是:窮養(yǎng)也好,富養(yǎng)也罷,但教養(yǎng)最不可缺。人有教養(yǎng)行走八方,無教養(yǎng)寸步難行。
見人微笑問好,微笑是最美好的表情,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學會微笑,大大方方的打一聲招呼,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,爸爸媽媽一定要教給孩子。
大度懂分享,孩子有了好吃的好玩的,要教導他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,也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。
信守承諾,“那本書我借你”“下次一起吃飯”,這些脫口而出的話都是小小的約定,信守則會給對方留下真誠、守信的好印象。
不在背后說人壞話,不負責任地議論是非。即使讓你覺得難以理解的地方,也要尊重別人的不同。
不隨便動他人物品。別人東西隨便用,還要帶回家,這樣的孩子真的讓大人很尷尬。我們要告訴孩子:要拿別人東西之前,一定要獲得對方的同意。
別人的東西,不要輕易做負面評價。比如去人家家說“你家好小啊”(有錢誰不想住大的......),人家新買的衣服“這顏色好難看啊”(人家自己覺得好就行了)。
當預見別人會發(fā)生窘迫時,用自然的方式幫忙化解。當別人遭遇尷尬,比如說話說不下去的時候,不妨幫他說幾句,或者給他一個臺階,避免他的尷尬,別人自然會感激你。
他人的話,要認真聆聽,別打斷。我們不只要放下手上的事情,眼看對方,耳聽對方,還要懂得適時回應,不武斷評價。保持好奇與尊重,客觀判斷,深入傾聽。
懂得說“謝謝”。例如吃到別人給的好吃的點心,不止一句“謝謝”,還要記得傳達“這個味道很好”這樣的具體感受,會讓對方感到你的感謝不是一句客套。
有禮貌應該是對所有人,無論是上司、長輩、餐館服務員或是路邊撿垃圾的老者。
在電影院等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,不要大吵大鬧。
吃飯時不發(fā)出聲,不隨意轉(zhuǎn)盤,不翻菜,不要夾光自己喜歡的菜,有公筷使用公筷。公共場合不吃氣味大,碎屑多的東西。
吃完東西自己收拾餐具,無論是在家,還是在KFC、M記,餐館就餐時也盡量將食物殘渣收拾碟子里,便于服務員收拾。
留意坐姿,不交抱雙臂或翹二郎腿,小孩子在公共場合也應該有一個文明美觀的坐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