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re id="psvi9"></pre>

  • <ruby id="psvi9"><div id="psvi9"></div></ruby>

  • 加載中...
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教師頻道 > 教育文摘

    教育文摘

    非暴力溝通在師生關系中的運用

    發(fā)布人:管理員 發(fā)布時間:發(fā)布時間:2017-05-24
    1.jpg


            隨著社會的變革,在新的社會背景下,學生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逐步在增強,從而促使師生關系發(fā)生了變化。據調查顯示,師生關系沖突問題在校園教學及其管理過程中是經常出現(xiàn)的現(xiàn)象。我們經常會聽到教師抱怨學生越來越不聽話,學生則抱怨教師總愛批評和指責,并不理解自己。這些語言和情感上的沖突,根源都在于師生之間由于存在認知、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溝通障礙,如果不及時處理,就會加重師生情感上的冷漠與敵視,甚至會引起更為嚴重的肢體沖突,給師生帶來難以忘懷的身心創(chuàng)傷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一、語言暴力損害師生關系
     
            許多教師認為自己從不體罰學生,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系。但其實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語言的暴力。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暴力比較容易辨別,發(fā)生的概率也比較低。但是,語言的暴力往往連教師自己都很難察覺,政策、法律更管不到,發(fā)生的頻率也就更高一些。從表面上看,語言暴力的實際危害性不明顯,正因為如此,往往會被教師忽略了。語言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,但同樣會激怒學生,迫使學生做出暴力反抗。從某種程度上講,語言的暴力造成的后果可能會更嚴重,對學生的傷害持續(xù)時間更長,甚至影響到學生的一輩子。因為它不僅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,嚴重的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、喪失生活勇氣、自傷自殺、違法犯罪等嚴重后果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二、非暴力溝通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
     
            那么,師生溝通中的不和諧現(xiàn)象如何才能避免與化解呢?對此,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溝通模式:如果教師善用非暴力溝通方式,通過非暴力溝通四要素的運用,專注于學生的感受和需要,明白自己的觀察、感受和愿望,有意識使用非暴力語言,就能既真誠、清晰地表達自己,又尊重與傾聽他人。這樣,在每一次互動中,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學生心靈深處的呼聲。同時,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,并提出明確的請求。這樣的方式雖然簡明,但能為師生關系帶來根本性的變化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三、非暴力溝通四要素在師生關系中的運用與探索
     
            要素一:客觀描述觀察到的事實,不帶道德評判。(注意區(qū)分觀察和評論)
     
           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過:不帶評論的觀察,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:在師生溝通過程中,需要教師觀察事件,做出客觀的判斷,而不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評論。當教師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時,學生將傾向于聽到批評,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,急于反駁,而不是做出友善的回報。如果教師嘗試提高客觀具體描述觀察結果的能力,有助于讓交談的對方保持耳朵和心靈的開放。例如,教師對一個遲到的學生說:“你總是遲到”,學生聽到這種絕對化的評論時,會把它解讀為教師對自己的批評和指責,從而做出消極的回應,不是保持沉默,仍然遲到,就是做出激烈的反駁。反之,如果教師說:”這周你已經遲到三次了”,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客觀描述,學生會更容易接受,并且給予積極的回應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要素二:體會和表達感受
     
           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。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,教師往往更傾向于表達自己想法。例如,教師對學生說:“我覺得你最近的表現(xiàn)很糟糕”。由于雙方的身份、年齡和價值觀等的差異,教師越想表達想法,學生越有可能由此認為受到了指責,不愿意與教師溝通,從而感到委屈和沮喪,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不順暢,甚至產生激烈的沖突。一直以來,教師都希望能以權威的形象博得學生的敬仰和尊重,但這樣反而使師生關系越來越疏離。如果教師從清晰表達自己感受的角度出發(fā),如說:“我看到你最近的表現(xiàn),感到很失望”,適當示弱,有助于避免沖突。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不是在強迫接受他的看法,而是在真誠的對話,這樣他們更愿意與教師的談話,師生關系能更融洽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要素三:體會和表達相關的需要
     
            非暴力溝通強調,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:是我們的需要和期待,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和評判,導致了我們的感受。教師聽到從那些調皮的學生中說出來的不中聽的話,比如“老師你總是偏心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”,可能會有兩種反應:(1)指責對方,開始駁斥“你錯了,根本不是這樣”,于是產生沖突。(2)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,這時也許就會想到,他這樣說可能是因為他需要教師的關注和鼓勵,于是開始傾聽他說話。當教師去指責學生,其實就是希望對方因為內疚而調整行為。對學生的批評,就是在間接表達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當教師抱怨:“你不尊重我”時,實際上是因為自己渴望得到尊重,但如果我們只是通過批評和指責來提出主張,學生的反應常常是申辯和反擊。遺憾的是,大多數(shù)教師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。在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(zhàn)的時候,教師傾向于思考學生有什么錯。例如,我們看見學生上課睡覺,很可能就脫口而出:“你這個懶蛋” !如果我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,“請你認真聽課,作為教師希望能得到學生的尊重”,向對方清楚表達我們的需要,而不是指責和批評,就很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,更有可能得到學生的理解和支持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要素四:提出具體的請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我們經??吹浇處熈晳T用武斷的、絕對的、命令的語言提出請求。例如,“這張紙在你的座位底下,你就必須把它撿起來”,“輪不到你講話,這里不是你的家”。一旦學生認為不答應教師就會受到責罰,他們就會把教師的請求看做是命令。當學生聽到命令,會有兩種選擇:服從和反抗。但不管他最終選擇的是哪一個,都會造成雙方關系的疏遠。命令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距離感,甚至產生怨恨、惱怒和敵對的情緒。如果教師換一種表達愿望的方式:“請你把座位底下的紙撿起來,好嗎? ”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表達是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,那么學生也就會相信教師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,更愿意給予教師積極的回應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通過非暴力溝通,師生可以敞開心扉進行交流,在民主、平等、尊重、信任的氛圍中共同受益,共同成長。用愛處理師生沖突,用愛去化解師生矛盾,用非暴力溝通在師生之間搭起愛與尊重的橋梁,可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,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熱情,增進師生的身心健康。

    2.jpg


    分享到:
    智慧校園綜合平臺
    優(yōu)教班班通
    校訊通
    FTP
    校園辦公系統(tǒng)
    鄭州教育·文明博客
    鄭州市教育數(shù)字圖書館
    文明網
    教育信息網
    版權所有 ? 鄭州102高級中學版權所有 辦公室:0371-88926561 0371-88926562 教務處:0371-88926591 0371-88926592 數(shù)字地圖
    地址:鄭州市右江路1號 郵編:450000豫ICP備2020036059號-1 技術支持:羿海科技
   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国产自己精品_手活久久精品视频免费_国产中文视频_99久久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-游戏赚网 加勒比东京热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精品永久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
    <pre id="psvi9"></pre>

  • <ruby id="psvi9"><div id="psvi9"></div></ruby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