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子:大約在魏晉時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本來包子的原名叫“饅頭”。宋代高承《事物紀原》引《官小說》:三國時,諸葛亮征服孟獲,改革了當?shù)嘏`主用人頭祭神的惡習,而用面包著牛羊豬肉來代替,“后人由此為饅頭”。晉代束皙《餅賦》說: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“曼頭”。這里的“曼頭”就是包子。至于包子這個名稱,則始于宋代。北宋陶谷的《綠荷錄》就談到當時的“食肆”(賣食品的店鋪)中已有賣“綠荷包子”的。南宋耐得翁在《都城紀勝》中說,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,包子酒店,花園酒店三種,包子酒店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。可見此時包子這種食品已經(jīng)很普遍了。
餃子:我國原無餃子,只有餛飩。漢代楊雄《方言》說:餅謂之飩,或謂之餛?!罢f明當時已經(jīng)有了一種類似后代餛飩的食品。餛飩之得名,據(jù)《資暇錄》說是”以其渾沌之形”的緣故。將餛飩做成偃月形,就成為餃子。此物起于隋。在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保存著完整的餃子,說明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(jīng)傳到了我國的邊遠地區(qū)。
元宵:南朝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中只說正月十五日吃豆粥,未說吃元宵。用浮圓子即湯圓作為正月十五的特殊食品,起自宋代。南宋初周必大《平園續(xù)稿》中說正月十五煮食浮圓子一事,前任沒有作品提到過。因為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,所以浮圓子后來就得名為元宵了。
面條:因為漢代將一切面食都叫作餅,所以湯面起初被稱為湯餅,湯餅又叫煮餅,不過湯餅和后來的面條還不一樣。宋代以前的湯餅,實際上是一種“片兒湯”開始,面條不是用刀切,而是用手撕。晉代束皙《餅賦》說,作湯餅又叫托,即楊雄在《方言》中說的“餅謂之托”及《齊民要術(shù)》所說的“麥 面堪作飯及餅饦”的饦。因為片撕的很薄,象蝴蝶翅膀,所以叫做“蝴蝶面”。至唐代則用案板,刀杖之類的工具來切面,而不用手托,所以又叫“不托”。但最初還是切成片狀。切成細條的湯面叫“索面”或“濕面”要到北宋后期才逐漸流行開來。至元代,已有將面條加工成“掛面”。